2023-03-10 07:07 浏览量:446
中台并不是从天而降的,回顾企业软件历史,中台思想是企业软件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台的出现说明部分企业已经从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了数字化转型时代,从局部优化进入全局优化,从业务支撑变成业务本身。
企业软件在不同的时代,都在支撑着企业最后杂的,但是最被需要的领域,以典型的制造型企业来说,从60年代到今天,经历了6个阶段的发展,如下图7-4所示:
图7-4 制造型企业软件发展的6个阶段
上图由内之外是企业业务软件发展的6个阶段:
(1)库存管理
1960年,当时工业化生产已经成型,管理规模化生产的库存是一个复杂的工作,需要考虑到所有必需的组件,可用的库存和订单的交货时间,有大量的手动计算。
在这种背景下,部分企业的物料库存开始应用软件来管理,主要用来管理库存需求,设置目标,提供补货技术和选项,监视物料使用情况,核对库存余额以及报告库存状态,
这时期的软件主要跑在主机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型机,开发的语言是obol和Fortran,提供给库存管理人员使用。
(2)物料需求计划
70年代,随着企业市场化的加强,与市场客户的连接越来越紧密,所以光是管理现有库存已经不足以满足前端生产和销售的需求。这个时候,物料需求计划软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从库存管理延展到了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和物料采购领域,增加了需求计划,物料管理,车间管理,和原材料等功能。
物料需求计划(MRP)利用软件应用程序安排生产的流程。MRP系统根据产成品的生产要求,生产系统的结构,当前库存水平和每个工序的批量确定程序,为工序和原材料采购生成计划。
(3)制造需求计划
80年代,物料需求计划(MRP)继续向外延展,把车间管理和分销管理加进来了,就形成了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e Resource Planning),由于和物料需求计划的英文缩写都是一样的,所以就加了个II,予以区别。
制造需求计划服务的对象是产品经理,帮助他/她规划从产品设计、备件购买、库存管理、销售成本和分销整个上游供应链。
(4)企业资源计划
90年代,仅仅打通制造后端的需求计划小闭环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企业需要构建面向客户服务的整体价值链,将所有的应用系统都集成起来,于是企业资源计划(ERP)震撼出世。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前面的MRP/MRPII都是局部的业务系统,而是ERP第一个面向企业级价值链的业务应用。ERP被设计用于改进企业内部整体绩效,融合了主要的业务产品计划,采购,物流控制,分销,履行和销售等活动,还集成二级或运营支撑活动,如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等。
企业资源计划的用户对象从产品经理升级成为企业的管理者。
(5)企业资源计划 II
2000年以后,围绕着ERP做了很多的周边的应用系统,主要包括企业的两端,一个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一个是供应链管理系统(SCM)。软件系统对企业业务的支撑更加全面,已经涵盖了大部分的业务。
(6)中台
参考SuperCell的实践,中台是全面为前台提供通用服务的组织能力平台,前台需要什么,中台就提供什么,在部分企业,中台的功能在ERPII 的基础上增加了客户数据平台,渠道管理等功能。通过中台将企业的业务能力平台化,服务化,一切业务数据化,然后以数据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前台,是中台与前面5个里程碑的本质的区别。
ERP和ERPII是企业的业务流程标准化后的软件支撑,用户是企业内部的管理和业务人员,而中台则是要将企业的这些职能能力直接服务于前台,产生业务价值,所以中台所涵盖的业务能力比ERP更加全面,响应力要求更高。
回顾企业软件应用的6个关键里程碑,从7个维度来总结发展趋势,如图7-5所示:
图7-5 企业软件发展趋势分析
l 应用范围
物料需求计划支撑部门级的业务需求,制造需求计划则开始支撑企业级的生产,到了ERP阶段,已经支撑了企业的人财物等大部分业务,而到了中台时代,软件要能够支撑企业在产业生态里建立响应力,一切业务都已经数字化,中台的服务也开始直接参与到前台业务中。
这个发展历程是一个软件技术与业务融合一体化的过程,软件技术正在一步步地将传统实体,线下的业务形式线上化,数据化,从而成为数字化业务。
l技术架构
物料需求计划的时期,计算机技术是很昂贵的,成本决定了无法规模化支撑业务,只能应用在最需要的业务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开放架构逐大行其道,企业软件的架构也越来越开放,成本越来越低,新技术层出不穷,到了中台时期,云计算则是最主要的技术架构形式。
l需求重点
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需求计划的时期,软件解决的是成本效率的问题,并不关注客户的体验和需求,目标是生产成本更低,质量更好的产品满足供给。企业资源计划时期,企业开始关注供应链,通过软件来标准化业务流程,整合资源,从而更快的交付产品给到用户。
中台时期,市场竞争激烈,用户主权崛起,企业的业务架构也从关注内部走向以客户为中心,帮助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这是一个以企业为中心走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历程。
l市场特征
从物料需求计划到企业资源计划前4个阶段,互联网尚未高度发达,企业还处于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而到了中台时期,万物互联,市场和客户高速变化,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业务架构也从标准化,流程化走向了高响应,从而能够快速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l生产模式
物料需求计划阶段,企业产品形态是少样大量,产品品类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逐渐地,到了企业资源计划的多样大量,再到中台时期的小批量客户化柔性生产,这一切都是因为客户的需求越来越个性化,越来越在乎体验,所以企业的产品模式,生产模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中台需要提供更敏捷,更多样,更快速的服务,让前台能够千人千面地服务于客户。
l支撑形式
从物料需求计划到生产需求计划,软件支撑业务的形式是点状的,碎片化的支撑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企业资源计划时期,软件以流程的形式支撑业务,这两个阶段都是业务数据化的过程,把线下传统业务搬到线上,形成业务数据。到了中台时期,进入了一切数据业务化,服务化的阶段,通过数字化服务组件去重构前台新的业务形式。
l本质
从本质上来讲,如本书1.1.3节所阐述,这个发展历程正是企业从信息化走向数字化的过程,信息化是局部优化是业务的技术支撑,而数字化是全局优化,是业务的数字化存在形式。
而中台,就是数字化的承载形式,从信息化的以企业内部运营驱动走向以客户价值驱动,企业自身就是一个产品,整体地服务于客户,企业的每一个业务部门,职能体系都要能够产生客户价值。
中台的概念是国内首创的,它与经典的分层架构理论有着本质上的一致性,借助分层架构理论,探寻中台的本质,其实就是一句话:去伪存真,筛选沉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平台。
Pace-Layered Architecture是Gartner提出的一种企业分层架构的思想。Gartner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根据响应速度的不同可以分成3类:创新型系统,能力型系统和记录型系统,如下图7-6所示:
图7-6 分层架构的3类企业应用系统
l创新型系统(System of Innovation)
变化速度最快的一类应用,一般是直连客户的新应用,新业务模式。特点是快速变化,追求创新,响应客户和市场,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真正发挥作用的应用,从而能够发挥创造力,并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如直连客户的电商应用,客户APP和短视频等。
l差异型系统(System of Differentiation)
中间层通常是定制的SaaS应用或者是套装软件的一部分,有独特的流程和功能,这些独特的流程和功能恰恰是企业与其他企业有差异的地方,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层。如企业的生产制造系统,供应链,研发管理系统等。
l记录型系统(System of Record)
最底层是企业的关键主数据采集及管理的记录型系统,这些系统的数据不能出错,保存周期较长,相对静态,变化很小,比如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等。
基于这样的3个分类,PLA认为企业应该采用不同的建设和运营策略,例如用银行的应用举例说明,如表7-1所示:
表7-1 分层架构应用示例
层 |
系统/应用 |
建设和运营策略 |
创新型系统 |
某银行希望开发一个基于聊天的轻应用,由对话机器人负责审核小额贷款申请。 |
· 使用最少的功能构建概念验证解决方案是否可行 · 由一小部分客户样本进行测试。 · 快速上线,并投入使用,修改变更迅速。 经过几个月的试验,根据效果,再决定是扩大范围还是放弃该计划。 |
差异型系统 |
自动贷款处理能力由一个定制的集成解决方案实现,该解决方案与多个外部 SaaS 服务集成,用于房地产估价、产权搜索、信用评分和在线 Web 表单提供商。 |
· 通过一个大型项目的多个阶段交付。 · 预计使用寿命中等(3-4 年)。 · 修复和变更请求由业务主管团队负责。 |
记录型系统 |
银行有的关键系统,包括核心银行系统、贷款管理系统和文档存储库 |
· 这些系统由供应商提供并安装。 · 预计使用寿命很长(例如 7-10 年) · 变更控制非常严格,数据受到严格保护。 · 系统须接受立法机构的审计。 |
全面地理解了分层架构后,再回头来看中台的思想,正好完美对应到Pace-Layered 架构,如图7-7 所示:
图7-7 企业的前中后3层架构
企业的业务可以分成3层,前台,中台和后台,不同的层次对应不同的系统,产生不同的价值。
l前台
业务前台是直接面向市场和客户提供服务的作战前线,前台的业务要快速响应市场的变化,所以前台要具备高度的敏捷性。在面对多样化的客户的时候,时刻会面临不确定的需求,就需要有快速的创新能力。前台的组织形式以客户为中心,小团队作战,特种兵模式,能够快速根据客户需求组合出作战策略,应对市场的变化。比如,通过一些轻量级的技术手段,如H5,小程序等,快速开发出以客户场景为中心的数据产品,然后定向地推给某一类标签画像的用户群,然后根据用户的浏览,购买等行为来度量这些模式的可行性,从中选择最优的模式来规模化复制。
这样的前台模式,需要业务系统极度轻量级,快速构建,快速上线,能够尽快调整。而传统的单体应用架构是很难做到的,就需要把跟特定业务目标,用户需求紧耦合的部分拆解成前台应用,而把共性的组件模块沉淀到中台,变成可复用的能力。
l中台
业务中台就是承载了企业核心差异化能力的平台,相对稳定,能够为众多前台业务提供快速,高响应的组件和服务。
如果把企业的业务看做是一场战役,那么前台就是冲杀在一线的特种兵部队,而中台就是弹药库,就是立体作战支援单位,根据前台的调度指挥,向战场输送武器。中台需要做厚,做标准,更易用,减少前台的学习成本,提高可复用程度来降低成本。
l后台
企业有一些数据和业务是相对确定性和稳定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与客户和市场的关系不大,比如传统的财务,人力资源管理,内部风控等,这些职能是支撑企业内部管理的确定性业务,称之为后台系统,是成本中心。
但是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逐渐的这些后台职能也面临很大的市场压力,如何能够降低成本,提高后台的支撑效率,并且将那些可以直接贡献业务价值的后台职能拆解出来,放到中台供前台调用,也成了众多企业数字化转型在研究的课题。
比如,所有的企业都遵循会计准则,需要将业务的经营情况反映到财务视角,出各种财报,这是一个共性的后台业务职能,原来财务管控能力更多的服务于企业管理。但是部分领先企业能够通过数字化转型,做到业财一体,将财务复杂的专业计算融人到业务执行过程中,加快了财务统计,核算的速度,能够做到在做业务的时候,实时地看到财务状况,这对于业务部门做销售预测,制定销售计划就有了更精确的参考,作出更有竞争力的决策。这就是将后台能力直接转化为前台作战能力。
总的来讲,从分层架构的理论来看企业的前、中、后3层架构,我们会发现,前台要更敏捷, 更轻量化
中台要不断做厚,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平台
而后台则需要聚焦更加确定性的职能
将一些可以贡献客户价值的职能部门上升到中台供前台调用
来源:凯哥讲故事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