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顶层设计来了,一图读懂“2522”框架

2023-03-12 11:00 浏览量:1133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作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磅文件,《规划》明确了两个重要时间节点

2025 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2035 年,数字化发展水平进入世界前列,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此外,《规划》还提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2522”整体框架,即——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

其中,《规划》指出了数字中国建设的两大基础:

第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加快 5G 网络与千兆光网协同建设,深入推进 IPv6 规模部署和应用,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

这意味着,5G、IPv6、物联网、边缘计算等领域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也将迎来进一步的市场需求增长。

第二,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构建国家数据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各级数据统筹管理机构。推动公共数据汇聚利用,建设公共卫生、科技、教育等重要领域国家数据资源库。释放商业数据价值潜能,加快建立数据产权制度,开展数据资产计价研究,建立数据要素按价值贡献参与分配机制。

可以看到,数据要素的价值被反复提及,从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到数据资本化,数据要素价值的充分释放,将促进产业链全要素的生产力提升,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优化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是挖掘数据价值的关键手段,数据开放共享将成为必要前提,数据交易平台的构建则是重要机会。

但与此同时,数据安全保护的意识和手段也需要不断提高。数据要素的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一系列过程,如果缺乏安全屏障,可能对企业经营甚至经济和社会安全造成隐患。因此,数据安全防护是让数据要素更好地服务于数字中国建设的一道重要保障。

对此,《规划》中也指出,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

一是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

 

二是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切实维护网络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建立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基础制度,健全网络数据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体系。

产业融合方面,相较于 2022 年初发布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此次发布的《规划》涉及范围远远超出经济领域,强调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数字经济层面,强调继续做大做强,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数字政务层面,强调高效协同,强化数字化能力建设,促进信息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数据按需共享、业务高效协同;

数字文化层面,强调自信繁荣,大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

数字社会层面,强调普惠便捷,促进数字公共服务普惠化,推进数字社会治理精准化,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普及数字生活智能化;

数字生态文明层面,强调绿色智慧,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倡导绿色智慧生活方式。

为实现以上战略目标,《规划》还指出,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对内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对外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此外,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具体体现在: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和加强党对数字中国建设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地方党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用,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资源整合和力量协同,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健全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字中国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数字化发展重大问题,推动跨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开展数字中国发展监测评估。

第三,保障资金投入。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等作用,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构建社会资本有效参与的投融资体系。

第四,强化人才支撑。增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数字思维、数字认知、数字技能。统筹布局一批数字领域学科专业点,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构建覆盖全民、城乡融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培育体系。

第五,营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中国建设,建立一批数字中国研究基地。统筹开展数字中国建设综合试点工作,综合集成推进改革试验。办好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重大活动,举办数字领域高规格国内国际系列赛事。

作为数字中国顶层设计,《规划》将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进一步提速,数字技术将在各行各业加速落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将持续向深、向广融合,助力我国产业实现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发展。

 

附1:《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政策解读汇总

 

标题: 数字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1. 数字产业成为优势产业

 

“建设数字中国”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词之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数字技术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素。”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说,当前,数字产业已成为国内优势产业,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机遇。数据显示,2012—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

 

“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大幅提升主要体现在几方面:一是体系化,数字产业应成为纵向贯通、横向打通的综合产业体系;二是数字技术提升,比如在芯片、操作系统等方面要有所突破,形成自主数字技术能力。另外,数字基础设施应有所完善,数字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将实现优化。”盘和林说。

 

2. 按“2522”整体框架进行布局

 

目标既定,如何落实?《规划》明确,数字中国建设按照“2522”的整体框架进行布局,即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体系“两大基础”,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强化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和数字安全屏障“两大能力”,优化数字化发展国内国际“两个环境”。业内人士认为,“2522”整体框架将数字中国建设路径具象化,更为通俗易懂,也让《规划》的具体要求具备可执行性,有助于数字中国建设驶入快车道。

 

从数字中国的“根基”看,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要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规划》提出,系统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东西部算力高效互补和协同联动,引导通用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

 

“通信、算力、数据市场等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公共属性,应该着手完善基建配套,推动数字经济加速发展。”盘和林说。

 

去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部门批复同意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成渝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启动建设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国家算力枢纽节点,“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此前,4部门已批复同意在内蒙古自治区、贵州省、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四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东数西算”工程不仅能带动投资,还将给西部带来信息技术、绿色能源等产业发展机会。

 

3. 大力推动“数实融合”

 

正值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农田上方,植保无人机“嗡嗡”飞过,所经之处,一层薄薄药雾随之洒落——借由视觉智能精准喷洒等技术,农民种田变得更加高效。这正是数字技术创新应用的成果。

 

《规划》提出,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研究制定推动数字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同时,推动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医疗、交通、能源等重点领域,加快数字技术创新应用。

 

“互联网产业、通信产业、服务器产业、芯片产业、数字软件产业等,都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盘和林说,在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同时,还要大力推动“数实融合”,围绕精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等方面,推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创新。

 

从消费端到生产端,“数实融合”趋势不仅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利,也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新动能。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认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产生更大价值。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不同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机遇和增长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

 

 

标题:首见顶层定调“数字中国”整体布局,影响中国未来发展重磅文件出炉!六大重点看规划

来源:财联社


 

该文认为,《规划》具有六大重点,包括:


 

一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是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

三是要全面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发展高效协同的数字政务,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构建普惠便捷的数字社会,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四是要强化数字中国关键能力,构筑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筑牢可信可控的数字安全屏障;

五是要优化数字化发展环境,建设公平规范的数字治理生态,构建开放共赢的数字领域国际合作格局;

六是要加强整体谋划、统筹推进,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机制,保障资金投入,强化人才支撑,营造良好氛围。


 

 

标题:《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发布,技术人如何趁势而起?

来源:博文视点

 

《规划》关键词提炼:

 

1. 通过数字化方式提升生产效率

 

数字经济将成为重要引擎,实现国家新旧经济动能转换。


 

落实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层面,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降本增效的前提是保证企业服务永远在线,其次是“全链路”的降本增效,而不是“节点级”的降本增效。

 

数字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降本增效场景中的能力存在很大的区别,数字化技术在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之上,通过协同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完成生产活动的价值闭环。

 

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对生产模式进行升级,将人和生产载体进行信息的传递,如传统制造领域的智能制造技术,互联网产品领域的低代码/无代码技术。这种方式可以在自动化的基础上提高效率,使得降本增效更有价值。

 

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可视化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数据洞察,整个生产流程采取高度协作的方式,消除节点和节点之间的流程障碍和数据障碍。

 

2. 彰显数字价值

 

《规划》中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这其实就是数字价值和数字力量。

 

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而言,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从《规划》的顶层设计进行出发,更需要对数字化有清醒的认识,当企业面临商业模式进行转变的时候,数字价值将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管理者需要重新思考企业自身的业务,明确企业自身的客户群体,以及客户的认知价值,因此数字化转型需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为基础、以价值主张为导向来开展企业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工作,以客户的价值来衡量数字化的效益。

 

3. 构建数字生态

 

《规划》指出,要夯实数字中国建设基础,也要畅通数据资源大循环,这其实就是构建数字生态的一个全局基础。

 

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最终目标是形成数字生态,对于企业而言,数字生态可以是内部的,打通企业从产品制造到市场运营的数字链路,也可以是外部的,构建企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产品体系。

 

无论内部生态还是外部生态都可以给企业带来降本增效和协作创新的好处。

 

对于企业而言,运用数字技术并适配合适的数字场景,使企业内外部的互动更直接更频繁,当数字生态形成时,企业内部成员和外部生态成员之间的协作价值会大大提升,尤其数字生态成员具备一致的数字思维时,会加速数字技术的能力价值。

 

当数字生态构建后,企业的生产效率问题、产品质量问题、服务质量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到企业的数字能力出现问题。

 

如内部的DevOps实践,外部的数据赋能模式实践,都是企业数字生态的探索,这种探索本质上属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为了提升企业的适应性和创新力,通过内部协作的方式对产品进行创新,通过外部协作的方式促使商业变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构建了当下的数字生态,未来,随着更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变成数字企业,企业的全面经营会越来越集成化,越来越具备可扩展性,数字生态的赋能会更加明显。

 

4. 数字化推进考核

 

《规划》中,我们可以发现,推进考核的描述越来越接地气,加强干部考核,保障资金支持,这就意味着将数字中国建设的工作情况将作为对有关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参考,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数字化发展,鼓励引导资本规范参与数字中国建设。

 

和过往的政策相比较,这种数字化推进考核的方式,立足于国家的数字战略,属于顶层设计。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勇在一封“致股东信”中,有一半的篇幅都在强调“数字化”,张勇表示:“面向未来的最大确定性,就是整个经济和社会生活全面走向数字化的大趋势。”

 

在阿里巴巴,很多的指标都是聚焦推进、立足于结果的。我们可以猜想,后续会有很多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一些数字化建设项目的补贴政策,去减轻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资金方面的负担,同时,也会有很多大型企业,也会出台一系列数字化推进策略,如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绿色化制造、安全化管控等领域。

 

5. 数字化推进措施

 

《规划》中提到数据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同时也提到了数据汇聚、数据统筹。由此可见,数字化推进是依靠数字技术为底座,无外乎数据和算力两大范围。

 

在算力方面,需要具备算力资源整合和算力资源的统一管理能力,不仅是公有云和公有云、私有云和私有云、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简单的资源整合,而是可以实现存量资源和可扩展资源的集中展现和池化管理,并可以实现资源按需进行跨云、跨环境、跨技术平台的编排和调度,让数字应用能够跨云部署和迁移。

 

除了这些基本能力,资源的整合和统一管理能力还可以在多个方面更深入的发展,让用户更好的面对技术发展和更多类型资源时的需求,如资源整合、多元算力和精细化管理场景。

 

在数据方面,数据需要互联互通,不仅是人和数据、数据和场景的连接,还包括了数据和生态的连接,通过连接形成数据的采集、处理、应用和优化。

 

这个连接不仅仅是物和人的连接,同时包括了物和物的连接、人和人的连接。通过连接来形成信息的自动产生,采集,处理和应用。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数据互联技术和对业务场景进行数字标记,使得业务场景具备数字标签的能力,数据只有流通、共享、跨界后才能实现价值的飞跃。


 

附2:一图读懂《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网信中国)

 

来源:与数据同行

上一篇:为什么《DAMA数据管理知识体系》这么晦涩难懂?

下一篇:数据治理的 “独孤九剑”

  • 分享:
龙石数据
咨询电话: 0512-87811036,18013092598
联系我们
商务联系微信

商务联系微信

0512-87811036,

18013092598

咨询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