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1 16:45 浏览量:46
来源(公众号):大数据AI智能圈
办公室里,老板拍着桌子说:"我们公司数据这么多,怎么做个报表还要等三天?数据部门到底在干什么?"
数据部门的同事委屈地说:"
我们天天在做数据治理啊,买了好多工具,请了咨询公司,制定了一堆标准...
"老板更生气了:"那为什么我要的数据还是找不到?找到了还不准确?"
这样的对话,在很多公司每天都在上演。数据治理,听起来高大上,做起来却总是"
雷声大雨点小
"。
我见过太多公司在数据治理上栽跟头。
问题出在哪里?让我来盘点一下数据治理中最常见的七个坑。
第一个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很多公司做数据治理,就像去商场购物没有清单一样。看到别人家做得好,自己也要做。
但具体要解决什么问题?要达到什么目标?一问三不知。
我遇到过一个制造业客户,花了几百万做数据治理,最后交付的时候,业务部门说:"这些东西我们用不上啊。"为什么?需求没搞清楚。
就像你去看病,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你说:"反正就是不舒服,你给我开点好药吧。"医生怎么治?
第二个坑:以为这是技术部门的事
很多公司把数据治理完全交给IT部门,觉得这是个技术活。错了!
数据问题80%来自业务,20%才是技术。
业务流程不规范,数据录入不标准,系统之间缺乏协调...这些都不是技术能解决的。
就像一个餐厅,厨师做菜难吃,你不能只怪锅不好用。
第三个坑:贪大求全
有些公司一上来就要做"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治理",从数据产生到销毁,每个环节都要管。
听起来很完美,实际上是给自己挖坑。
记住二八原则:80%的业务价值,来自20%的核心数据
。
先把这20%搞定,比什么都重要。
第四个坑:迷信工具
"我们买了最先进的数据治理平台,花了几千万,应该没问题了吧?"
工具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没有合适的组织架构、制度流程,再好的工具也是摆设。
就像给一个不会开车的人买了辆法拉利,还是到不了目的地。
第五个坑:标准制定了就万事大吉
很多公司花大力气制定数据标准,做了厚厚一摞文档,然后就束之高阁了。
制定标准容易,落地执行难。
特别是对于已经运行的老系统,改造成本和风险都很高。
第六个坑:发现问题就完事了
数据质量检查做得很好,发现了一大堆问题,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发现问题不是目的,解决问题才是。没有问责机制,没有闭环管理,问题永远在那里。
第七个坑:做了很多事,但看不到效果
这是最要命的。辛
辛苦苦干了一年,老板问:"你们到底做了什么?"答不上来。
数据治理的成果往往不够直观,需要用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出来。
管理了多少数据?提升了多少质量?节省了多少时间?这些都要有数据说话。
说到数据治理,不得不提元数据。
什么是元数据?用最简单的话说,就是"数据的身份证"。
每个人都有身份证,上面写着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住址等信息。元数据也一样,它记录着每个数据的"个人信息":这个数据叫什么名字?存在哪里?什么格式?和其他数据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元数据这么重要?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将军,要指挥一场战争,但手里没有地图,你怎么打?
元数据就是数据世界的地图。没有这张地图,做数据治理就是瞎子摸象。
而数据标准是个好东西,就像交通规则一样,大家都按规矩来,世界就和谐了。
但现实是什么?很多公司的数据标准就像墙上的标语,好看但不实用。
为什么会这样?
一是标准制定得太理想化,脱离实际情况。就像制定交通规则的人从来不开车一样。
二是缺乏执行力。标准制定了,但没有人监督执行,没有奖惩机制。
三是历史包袱太重。老系统已经运行多年,要改造成本太高,风险太大。
怎么办?分情况处理。对于新系统,严格按标准执行。
对于老系统,能改就改,不能改就在数据中心层面做标准化处理。
很多公司的数据现状是什么?
堆积如山,但用不起来。数据越来越多,成本越来越高,最后成了企业的"负债"。
怎么把"负债"变成"资产"?关键是要做到四个"可":
可见:知道自己有什么数据,数据在哪里。就像管理仓库一样,得有个清单。
可懂:数据不能只有技术人员看得懂,业务人员也要能理解。给数据贴上业务标签,用人话解释技术概念。
可用:数据质量要过关,安全要保障,让人敢用、能用。
可运营:建立数据价值评估体系,让数据像其他资产一样可以运营、可以增值。
数据治理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管理问题。
不是买几个工具就能解决的,而是需要组织架构、制度流程、技术工具、人员培训的系统性工程。
最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期望。数据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就像减肥一样,不可能今天开始,明天就瘦十斤。
但只要方向对了,方法对了,坚持下去,数据一定能从"负债"变成"资产",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
数据治理的本质,不是治理数据,而是治理人。数据怎么表现,取决于人怎么表现。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