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5 20:21 浏览量:240
中台不是消费互联网时代的专有产物,其实早在2000年前就已出现并应用于信息化建设中。
我在大学毕业之后在研究所工作2年之后,转行从事了7年的银行金卡工程、邮政储蓄绿卡工程(后演变成邮政银行)和银联工程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在90年代中期,邮政储蓄和各大银行,基本在每个地级市都有一套独立的核心业务系统(每省3-5个),邮储和每个银行在全国差不多150个左右的系统,系统内各城市中心间需要结算和对账,当时参与厂家众多。到2000年前后,银行开始做大集中,先是全省集中,然后全国集中。大集中就是将核心业务集中到全国,各行之间再跨行联网(银联),每个银行全国只有一套系统。大集中相当于一次大洗牌,绝大部分没有核心资源的厂家都退出了这一市场。
这里我重点不是探讨和回顾银行如何做大集中的,大集中就是将核心业务剥离出来,跟代收、代付业务剥离出来,比如代发工资、代收水费、代收电费等等。这些代收付业务,类似消费互联网的端系统(APP、小程序、线上商城等)。对银行后端来讲,不管你是代发工资,还是本行转账到账、跨行转账到账,还是柜台存款,ATM存款,在银行后台账户就是一个余额增加的服务;对于代付来说,代缴水费、电费、电视费、煤气费,在银行后台账户就是一个余额扣减的服务。余额增加和余额扣减的服务,实际上就是现在业务中台所说的原子服务。这样,不同区域和不同业务类型,这些原子服务都可以满足,在全国的中心做业务支持,跨行间交易和结算也是账户余额增减服务。银行大集中系统就是中台服务在银行后台应用的一个示例,银行对私业务如此,对公业务也是如此。
由于各地的增值服务(代收付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化需求,大集中之后的后台无法处理各省市个性化的业务,于是在个性化业务和大集中后台之间,规划和建立了大前置系统,用于集中处理剥离出来的各地个性化业务。这个大前置系统就是典型的业务中台雏形,各地的个性化业务系统就是大家常说的“端”,只不过当时的端都是后台系统,也不是实时在线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没有普及,但中台架构和应用模式是一样的。
还有我实施了近14年的的Oracle Siebel CRM产品,也是全球排名第一的传统CRM产品。Siebel产品在中间的业务逻辑层,都是依据能力中心和原子服务的模式来设计的,对外提供API接口。Siebel产品中间业务层将诸如联系人、个人客户、会员、企业客户、线索、商机、报价、产品、订单、发运、合同、库存等业务实体,都是按能力中心方式设计;将订单新建/修改、订单行明细新建/修改、退货/部分退货、换货/部分换货、库存的增加和减少等功能进行封装,类似中台的原子服务。由于Siebel主要是面向2B的服务(会员忠诚度是后来扩充的应用),没有将这些能力专门封装供端调用,主要还是跟自己的用户展现层(端)封装成一套完整的应用产品。从某种意义上讲,Siebel产品业务架构设计的思想和原则,也是2B领域业务中台的又一个应用示例。
由此看出,中台不是最近几年才有,也并非是消费互联网的专有产物。在消费互联网兴起之前,中台模式在产业领域早已存在并加以应用,只是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市场和需求的变化不像现在这样频繁和不可预知,缺少催生中台普及的土壤和契机。
产业互联网需要从生态模式战略视觉,重新审视和重构商业模式,用数字化的体系重新打造新的产业链和生态链。产业互联网的核心是生态重构、服务封装、服务赋能、业务创新,这些恰好就是中台的思维和体系。
不用过分夸大中台的价值,它只是数字化转型升级中的一个环节,但也不能否认中台的价值。随着微服务、容器化、Devops、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出现,以及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成熟应用,中台模式将重新回归产业领域,并将在产业互联网和产业数字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来源:三界逆熵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