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13:32 浏览量:45
“用 AI 问数,业务人员不用学 SQL 也能查数据!”“几分钟出分析报告,决策效率翻三倍!”—— 几年前,当 AI 问数的推销话术第一次出现在企业会议室时,老板们眼中满是期待,仿佛找到了破解 “用数难” 的金钥匙。可如今,同样的场景再上演,得到的往往是高管们敷衍的点头,会后便石沉大海。
这像极了当初 “数据治理” 从热捧到遇冷的轨迹。为什么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AI 问数,也渐渐提不起老板们的兴趣?是技术本身不行,还是企业对它的期待与现实脱了节?我们不妨顺着当初分析 “数据治理遇冷” 的思路,看看 AI 问数背后的困境与转机。
01 听腻的 “便利” 故事,撑不起真实需求
“不用技术人员帮忙,自己就能查数据”“不用等报表,实时出结果”—— 这些关于 AI 问数的 “便利” 故事,和当年 “数据治理是数字化基石” 的说法如出一辙,听多了便成了陈词滥调。
更让老板们失望的是,不少企业花了钱引入 AI 问数系统后,发现现实远不如宣传:业务人员确实不用写 SQL 了,但 “怎么问才能得到准确结果” 又成了新难题 —— 问得太笼统,系统答非所问;问得太具体,又和写代码一样繁琐;好不容易查到数据,要么格式混乱看不懂,要么和其他部门的数据对不上,最后还是得找技术人员兜底。
就像当年企业花大价钱做数据治理,结果数据依旧杂乱一样,AI 问数的 “便利” 停留在了口头上,没解决企业真正的用数痛点。老板们听多了 “画饼”,自然对这套说辞没了兴趣。
02 算不清的价值账,成了立项拦路虎
和数据治理面临的 “ROI 迷雾” 一样,AI 问数也躲不开 “价值量化” 的难题。老板们愿意花钱,但得知道花出去的钱能带来什么具体回报。
可实际情况是,企业引入 AI 问数后,很难说清它到底创造了多少价值:财务依旧用 Excel 做核算,因为 AI 问数导出的数据还得手动调整;运营分析指标,还是会因为部门口径不一产生争议,AI 问数没能统一标准;原本期待它能加速决策,结果业务人员还是得反复确认数据准确性,决策周期没缩短多少。
在 “降本增效” 成了企业经营核心目标的当下,AI 问数拿不出清晰的价值清单 —— 比如 “每月减少多少技术支持工时”“帮助业务部门多创造多少营收”,老板们自然不愿轻易点头立项,预算申请也屡屡卡在 “说不清楚价值” 这一关。
03 新技术分流注意力,AI 问数失了 “新鲜感”
就像当年 AI 兴起让数据治理失宠一样,如今生成式 AI、AI Agent 等新技术的火热,也分走了老板们对 AI 问数的关注。
相比 AI 问数 “只能查数据、做基础分析” 的定位,新技术的故事显然更吸引人:“AI 能自动写文案、做设计,直接减少人力成本”“AI Agent 能自动处理流程化工作,效率翻几倍”—— 这些说法听起来更 “颠覆性”,也更能让老板们看到 “快速见效” 的可能。
而 AI 问数呢?既没有数据治理 “数字化基石” 的宏大定位,也没有新技术 “颠覆业务” 的吸睛亮点,卡在中间成了 “尴尬的存在”。老板们的注意力被更前沿的技术吸引,AI 问数自然慢慢淡出了优先选项。
04 不是 AI 问数没用,是没找对价值打开方式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难道 AI 问数对企业来说,真的没价值了吗?其实不然。就像数据治理在 AI 时代依旧重要一样,AI 问数的价值,只是需要换一种更贴近企业需求的方式来呈现。
企业用数的核心痛点,从来不是 “不会写 SQL”,而是 “数据用得不顺畅”—— 数据看不懂、查不准、用不上。AI 问数要做的,不是单纯替代技术人员写查询语句,而是成为 “打通数据到业务的桥梁”。
比如,通过 “元数据增强” 给数据加 “说明书”,让业务人员能看懂 “yjje” 是 “应收账款金额”,知道 “销售额” 和 “订单量” 的关联逻辑,解决 “数据看不懂” 的问题;通过 “用数知识库” 收集常见问题,比如 “每月销售总额怎么算”“地区生产总值包含哪些范围”,让重复查询不用再反复计算,同时根据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解决 “查不准” 的问题;再通过 “图表可视化”,把查询结果变成饼图、折线图,配上通俗的文字解读,让业务人员拿到数据就能直接用在汇报、决策里,解决 “用不上” 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要建立 “兜底机制”—— 万一 AI 问数给出的结果不准,有人工介入排查,把正确结果反馈给用户,同时更新知识库,避免下次再出错。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AI 问数才能真正解决 “数据用得不顺畅” 的痛点,而不是停留在 “不用写 SQL” 的表面便利上。
05 结语:回归业务本质,才是 AI 问数的出路
其实,不管是数据治理,还是 AI 问数,抑或是当下火热的新技术,企业选择它们的核心逻辑,永远是 “能否解决业务问题”。AI 问数之所以遇冷,不是技术不行,而是之前的价值主张偏离了业务本质 —— 只强调 “技术便利”,没解决 “业务痛点”;只谈 “概念”,没算清 “价值”。
未来,AI 问数要想重新赢得老板们的认可,不用去和新技术 “抢风头”,也不用刻意营造 “高大上” 的定位,而是要扎根业务:帮财务部门减少数据整理时间,帮运营部门统一分析口径,帮业务部门快速拿到能用的数据分析结果。
当 AI 问数能让老板们清晰看到 “每月帮公司节省 X 万元成本”“助力业务部门提升 Y% 的决策效率” 时,不用过多推销,它自然会成为企业用数的 “刚需工具”。毕竟,对老板们来说,能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技术,永远不会被淘汰。
热门文章